网站公告: 星空体育网页版登录入口_登录入口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咨询热线

400-123-4567

THE LATEST ACTIVITY

| 最新活动 |

星空体育网页版登录入口_登录入口_新丝路学刊︱刘阿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影响因素分析:以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为核心

时间:2024-08-05 18:03:26
  

【摘 要】东南亚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区域,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东盟一直是东南亚地区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重要依托。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友好关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双方建立起了坚实而稳定的互信关系。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在中国—东盟关系迈入“钻石十年”之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如何进一步全面提升双方关系以及惠及地区和平与发展的。但是,近年来南海问题的发展和美国地区战略的调整,尤其是两者的交织与叠加,在不同程度上牵绊着中国、东盟互利合作的顺利发展,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不可小觑的影响因素。中国尊重东盟作为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团结性,主张以共同开发纾解南海争端带来的地区紧张,同时倡导体现亚洲价值观的多边合作,从长远规划与东盟的关系,以确保"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深入推进。

【关键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关系;南海问题;“印太战略”

东南亚是建设“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也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地区国家的积极参与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立于1967年的东南亚地区联盟(以下简称“东盟”)是根植于这一地区的重要政府间组织,从成立之初的五个国家逐渐扩展至东南亚十国,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所有东南亚国家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同时积极寻求与东盟发展关系,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新篇章随之开启。1996年,东盟正式把中国作为全面对话伙伴国。1997年12月,首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举行,双方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东盟对话进程更加机制化。2003年10月,第7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中国成为首个与东盟结成战略伙伴的域外国家。在此次会议上,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承诺以和平协商方式解决双方分歧,中国与东盟关系由此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中国再次成为首个与东盟签订自贸协定的域外国家。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与东盟建立合作机制、参与东盟主导的地区机制最多的伙伴国家,双方建立起了成熟且成果丰硕的全方位关系,给地区各国带来了繁荣与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与建设为中国—东盟关系的下一个十年,即“钻石十年”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一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中国—东盟关系的新发展

2013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明确表示中方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紧密的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他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 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可见,东南亚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发力点,也是整个“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和东盟合作提供了宝贵的机遇,各国政府、多边组织和私人机构形成合力,共同培育国际合作、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从中国与东盟整体关系来看,中国在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也提出了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两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国与东盟关系取得了新的进展。

第一,政策沟通更加充分、顺畅。“一带一路”建设本身就需要有意义的政府间合作,即使是企业间的合作,政府的助力无疑更能促成“双赢”效果。为了将中国一东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带入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10月,李克强总理在第16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了中国一东盟未来十年合作框架建议,即“2+7”合作框架。他提出了四个支柱,即中国将继续坚持《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继续关于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升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努力与东盟国家一起构建亚太地区共同安全架构,充分展现了中国将以更大的信心和决心在一个更加坚实、更高层次的基础上谋划与东盟关系的未来发展。双方共同制定了《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行动计划(2016-2020)》,以加强和提升中国和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地区和全球挑战,为双方合作指明方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东盟通过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中国一东盟外长会、中国一东盟高官磋商和中国一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以及东亚峰会、东盟与中日韩(10+3)、东盟地区论坛和东盟防长扩大会等一系列地区平台,深化了磋商与合作。2017年和2019年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东盟多个成员国元首参加,共商如何加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2020年2月,柬埔寨首相洪森成为新年第一位访华的外国首脑,以实际行动支持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随后在老挝万象举行的中国一东盟特别外长会和澜湄合作第五次外长会,表达了双方将促进澜湄合作、打造澜湄流域经济发展带的强烈愿望,并向世界发出了中国和东盟国家携手抗击疫情、促进地区卫生安全的明确而坚定的信号。双方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顺畅、坦诚的磋商和沟通,促进了抗击疫情过程中的相互支持和帮助,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了中国-东盟关系以及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第二,基础设施联通日臻完善。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陆海相通,中国经济发展成果首先“外溢”到毗邻的东盟国家。为了促进增长,这些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更好的道路、交通设施、能源设施等,改善经贸投资环境。2010年第17届东盟领导人会议通过了《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东盟为建成东盟共同体而实施的重大举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对需要巨大基础设施投资来完成《规划》的东盟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正如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所言:“《规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给予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一体化在内的多个领域新的发展动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成立后,一直努力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规划》的对接,就未来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项目进行具体商谈,开展务实合作。

近年来,双方领导人多次强调实现互联互通是中国—东盟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目的是以交通上的互联互通将参加国拉得更近,促进更好的贸易、投资、旅游业和人民之间的交流。在海上交通沿线的港口建设方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连通了从中国到东南亚、南亚的海上运输线。2013年《中国一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论坛宣言》在广西南宁发布,根据《宣言》,中国与东盟十国的沿海港口城市自愿加入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这一网络以广西钦州为基地,构建与东盟国家47个港口城市的互联互通网络,在班轮航线、港口建设、临港产业、港口物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这一网络的建立有利于促进旅游和海上运输便利化,为推动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提供动力。在陆路互联互通方面,泛亚铁路中的中国一东盟通道包括东、中、西三条线,都是从云南昆明出发,经过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等国,在泰国曼谷会合后经吉隆坡直达终点新加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对于《规划》的整体性支持和对于“东盟路路通”(ARN)在单个东盟国家的项目支持,使中国不仅获得了投资回报,也赢得了邻国的好感。

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穿过不同国家、不同次区域的道路、铁路、港口、机场、管道甚至光缆,对于发展迅速的东盟国家来说都是需求量很大的基础设施项目。在设施联通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能力上的互补加深了合作。例如,新加坡能够提供项目管理、机场工程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而中国在铁路工程的施工和技术方面具有更大优势。这种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长期友好关系的新型基础。

第三,双边贸易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东南亚地区有着积极影响,为地区内较小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机会。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中国已连续十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升级加速。2000~2016年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数据显示,在贸易量增加方面,“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为东盟国家和中国带来了双赢。未来“一带一路”还将继续在促进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方面大有作为。2019年东盟超过美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为5900多亿美元;2020年第一季度,东盟超过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都力争在2020年实现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投资额达到1500亿美元的目标。在双方贸易结构方面,虽然中国长期保持顺差,但顺差额在减少,双方的经贸关系更加健康。东盟国家不仅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且双边贸易合作指数很高。根据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对64个共建国家从贸易进展、贸易结构和合作潜力3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进行的测评结果,排名前十的国家有6个是东盟国家,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前4位,印尼和新加坡分列第6和第7位。从目前情况来看,东盟是“一带一路”双边贸易合作最成功的区域。

第四,资金融通突破发展瓶颈。东南亚地区拥有亟待开发的丰富资源,东盟成员国也因其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中国公司越来越重视的投资目的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增加了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在2014年中国—东盟峰会上,中国承诺向东盟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优惠贷款以促进在不同领域的合作;对大湄公河次区域进行了专项投资和援助;设立3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加强双方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据估计,从现在到2030年,亚洲国家在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需求达8万亿美元。为了加大对沿线国家发展的金融支持,2015年中国倡议设立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为目的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这对东南亚国家有较强吸引力,东盟十国悉数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目前,该机构在东盟国家已经投资或正在筹备的基础设施项目共16个,涉及贷款总额在20亿美元以上。

第五,人文交流加固关系基础。民心相通是中国—东盟关系发展的社会根基和长远动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以来,双方利用中国一东盟中心等平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在旅游、教育、文化、媒体等领域的交流,不断增进民间相互了解和友谊,使双方民众成为中国一东盟关系的最坚实基础。2016年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年以及2019年启动的中国一东盟菁英奖学金,目的是以教育合作为载体,加强双方青年一代的沟通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友谊。东南亚地区是4000多万华人华侨的聚居地,是海外华人最多和聚居最集中的地区,他们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交往和相互理解的重要桥梁和使者。为了援助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几乎所有东盟国家中都有华侨华人以机构或个人名义慷慨解囊,向中国捐献医疗物资,向所在国社会与民众解释说明中国的抗疫措施。归根结底,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才是构筑和平、稳定的国家间关系的基础,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基石。

东南亚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也是连通“一带”与“一路”的重要节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业已建立的良好外交关系和政治互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倡议的形式提出,本身就凸显了中国传统外交原则,如尊重国家主权和不干涉内政,强调以经济手段塑造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地区愿景,体现了双方对于基本价值观、发展观的认同。随着双方实质性合作的逐步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经细化为一项项地区和国家发展项目,主要关注改善贸易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强地区的连通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协定受到了地区国家的普遍欢迎。从中长期来看,人员往来的频密有助于加强地区国家间的社会与人文交流,巩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关系基础。

二 东南亚地区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影响

东南亚地区对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与经济重要性,也在于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与其密不可分。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东盟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制约双方关系发展、消极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时有凸显。

第一,南海问题引起中国-东盟关系的波动。南海问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一方面,南海问题影响着中国与个别东盟国家的双边关系。除中国外,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均对南海全部或部分区域提出了主权诉求。其中,越南一直将南海视为对于确保其东部海岸安全和经济发展所需的海上资源至关重要的战略海域,是目前占领南沙争议岛礁最多、实际控制力度最大的国家,直到2017年,南海问题热度回落,两国关系也逐渐转暖,越南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和参与态度终于明晰,中越两国明确表示将“加快商签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合作备忘录”。另一方面,南海问题影响中国与东盟互信关系的深入发展。中小国家在涉及领土及权益争端时,往往缺乏信心和力量与大国相争。随着东盟机制化程度越来越高,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东南亚小国日益把东盟看作保护其利益的更优选择,冀望于以东盟的整体力量与中国进行外交博弈。

第二,地区传统安全困境加深,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安全环境受到影响。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所谓安全困境,是指一个国家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反而会降低其他国家的安全感,刺激他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导致该国自身更加不安全。安全困境根源于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国际关系领域,在南海问题上尤为突出。第三,南海问题不仅涉及国家主权争议,在很大程度上也涉及南海资源的归属。声索国的“零和博弈”思维严重,容易引发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纠缠不清的历史问题、棘手的地缘政治和安全忧虑,使得南海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危险的亚洲“火药库”。

三 加强中国—东盟关系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虽然存在某些不利的影响因素,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对东盟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毕竟作为毗邻大国,中国强大的资金、技术优势完全有可能成为推动地区国家间合作并惠及各国国内发展的巨大机遇。通过加强与东盟关系来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有望受到东盟成员国的普遍认可和欢迎,也可成为中国东南亚地区外交的“一体两面”。

首先,通过尊重东盟的团结性和主动性,抑制美国影响。作为相对弱小的行为体,东南亚国家并不讳言大国在地区安全与繁荣中的重要性,东盟在与“他者”(外部大国)的接触中,更容易看到彼此共同的价值观、思想和偏好。历史上,东南亚各国主要依赖域外大国的贸易、投资和援助谋求国家发展。全球化和地区主义的兴起使得大国在该地区的存在更加强大,美国、日本、印度、中国都通过东盟加强了与地区各国之间的关系。但是,外部大国的地区影响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分裂东盟,弱化其战略主动性。从历史经验来看,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既获取大国的关注与支持又保持战略独立性,一直是东盟的外交优选项。1967年东盟成立的初衷就是摆脱域外大国的控制,将东南亚地区建设成一个“和平、自由和中立”的地区。目前,让东盟感到最危险的就是这些中小国家正变得越来越与大国或日中美之间的竞争纠缠在一起。无论是单个国家还是东盟整体,从其最低诉求来看,是需要防止单一大国完全掌控地区;从其最高诉求来看,是能够从中美两国对于地区的竞争性重视中获得好处和机会。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抑或日本和印度,东盟欢迎任何一个大国对本地区的重视,却不会毫无保留地支持或反对任何一方。如果某一大国所推进的战略取得压倒性优势,导致其在地区的影响力无节制地扩大,那么东盟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加强与其他域外国家的联系来制衡其影响,即采取“大国平衡”和“两面下注”战略。中美两国同时关注这一地区对东盟来说有利有弊地区国家可以因此享受到来自竞争者的经济利益以及其他好处,但同时需要小心应对随之而来的压力和紧张局势,面对大国关注的首要挑战须保持东盟内部的团结一致、“用一个声音说话”。根据2020年4月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对东南亚战略精英的调查,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他们最大的安全关切就是中美之间战略竞争的加剧,而疫情的暴发让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两面下注”将变得更加困难。未来,中国需要在地区事务中充分理解东盟所珍视的团结性和主动性,消弭后者因大国战略介入而产生的担忧和被威胁感,尽量多地给予东盟战略选择的主动性和政策操作空间,以及中小国家所关注的自主性和相关性,信任东盟作为一个中小国家集合的区域组织的外交原则与平衡能力。毕竟,如果大国竞争加剧,东盟作为缓冲区、掮客、桥梁和互信与共识的践行者的身份作用,将比之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其次,通过共同开发,淡化海洋争端。南海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解决也绝非一日之功。如果中国、东盟无法就南海问题达成新的外交妥协和政治共识,南海问题将随时可能成为美国分化中国—东盟关系的战略抓手。然而,如果各方能够捐弃成见,真正做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南海巨大的战略与能源价值将为亚洲与世界带来稳定的繁荣。中国可以借助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推动中国与东盟在海洋合作方面取得新进展,谋求争议的政治解决。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与东南亚南海声索国签署了数十份共同开发协议,但只有几份得到了实施,成功取得商业利益的则更少。导致共同开发协议实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学者对1958-2008年签署的大约19份协议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最大原因是双边关系恶化。双边关系的恶化多是由于海洋边界争端而这也恰恰是共同开发协议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因素,诸如经济利益、能源依赖、国内反对、第三国干涉和对于项目细节的不同意见等,与这些协议实施失败不具有紧密的相关性。这一发现对于如何解决南海问题有启发意义,即改善双边关系是有成效地实施共同开发项目的前提条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双边关系的加强,如中国在马来西亚项目的恢复、与菲律宾杜特尔特政府关系的改善等,都是中国的经济影响力超越南海问题的重要佐证。今后,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应更加强调对海洋资源的共同开发,避免像之前那样将共同开发协议视为巩固声索国海洋边界的隐秘借口,或是为了锁定一种“争端”的现状。虽然“共同开发”并不能解决或终结南海岛屿的主权争端,但是它能够给予各国政府机会与中国而不是与外部国家合作,也能够在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培育信任,有助于缓解南海紧张局势。与此同时,推进COC谈判有助于建立一种有利的氛围,促使声索国同意对离岸油气资源进行共同开发。此外,对海洋环境的共同保护,协同应对海上盗抢、恐怖主义和人口走私以及海洋通道上的跨国犯罪活动等地区合作机制与行动,都能够确保海洋基础设施安全以及重要的海上通道。只有地区范围内更加广泛的普遍参与方式,才能激发地区国家的合作热情,从而超越短期的“争端利益”,着眼于长远的“共同利益”。

最后,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共同促进地区合作的发展。无论是东盟还是中国,近年来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脉络就是双方都重视推动区域合作和地区机制建设。一方面,多边主义地区合作是中小国家普遍欢迎的发展方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助力次区域合作的发展,顺应了东盟一体化进程,是现有地区合作机制的有益补充。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第17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倡议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得到湄公河各国积极响应。机制成员包括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这些国家大多与中国没有领土争议,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也最为真诚,尤其希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能够给本国带来经济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由于力量悬殊,它们也担心中国会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达成某种可能损害其国家利益的战略目的,包括担心基础设施项目带来的“金融问题"。因而,这些国家寄希望于多边主义机制来化解这些忧虑。2015年11月,澜湄合作首次外长会议发表了《澜湄合作概念文件》和《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启动澜谓合作进程,一致同意加强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三大重点领域合作,全面对接东盟共同体建设三大支柱。澜湄合作将秉持开放包容精神,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东盟一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AMBDC)和湄公河委员会(MRC)等现有次区域合作机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另一方面,具有亚洲价值观的多边主义合作是未来中国与东盟睦邻关系深人发展的重要基石。在后冷战时代构建亚太地区经济与安全合作的努力中,东盟一直发挥着中心作用。东盟秉承包容、开放、透明的地区合作理念,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东盟为中心的、包容型的亚太多边主义地区合作机制。东亚峰会、东盟外长会议虽然都涉及众多区域外伙伴国家,但都以东盟为中心。东盟国家“希望其最终结果是成为一个包容、开放的地区架构,所有的国家都能和平、建设性地相互接触,而不是形成竞争性集团或迫使国家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中国一贯支持东盟在开放和包容的原则下加强区域一体化建设、发挥核心作用的努力。由马来西亚提出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旨在融合东盟与六个对话伙伴国之间现存的自由贸易协定,加强经济联系,进一步削减关税促进东盟国家之间以及与对话国之间的贸易流动。“一带一路”和RCEP对于中国和东盟双方均有裨益。而对东盟内部来说,这意味着技术转移和工作机会的增加。,在中国的大力支持下,新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即将成为现实,在促进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必将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2020年4月,东盟与中日韩(10+3)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领导人特别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重申东亚各国应秉持合作传统,加强经验交流和信息共享,开展多边合作,不仅推进地区防控机制化,还要加强宏观经济协调,逐步恢复社会和经济秩序,争取年内达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相信战胜疫情后,东盟与中日韩关系和合作将更上一层楼。

四 结语

21世纪初,中国—东盟关系迈入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双方取得了战略上互信、经济上互惠、人文上相亲的丰硕成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与推进提供了重要基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开始也是中国一东盟关系“钻石十年”的起步,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在政策沟通、经济关系、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技术以及人文交流等各方面加强了联系,双方关系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取得了新的合作成果。与此同时,影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因素仍然存在,尤其是中国与某些东盟国家之间悬而未决的南海问题,以及近年来在美国战略中东南亚地区重要性的不断凸显,给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发展造成了牵绊。为了克服这些不利影响,进一步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国似可从尊重东盟作用、以合作缓解争端、倡导具有亚洲价值观的多边主义等方面着手,着眼长远,规划中国一东盟关系,营造有利的周边环境。

2020年是中国与印尼、越南和缅甸建交70周年,与泰国和菲律宾建交45周年,与新加坡建交30周年,对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具有特殊意涵。虽然COVID-19使双方人员往来暂时中断,但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国与东盟国家始终并肩站在一起,团结一致应对共同威胁。无论是早期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支持与理解,还是后期中国对同样遭受疫情袭击的东盟各国的无私援助,无不彰显并预示着中国一东盟关系稳定、坚固与充满希望。窥斑见豹,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从单个东盟国家到东盟整体都将对中国外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理应为进一步发展与东盟关系做好做足准备。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99号   电话:400-123-4567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2-2024 星空体育网页版登录入口_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号:皖ICP备15025261号